有 关于黄姚_“如果今生让我选一长居之乡,必选黄姚”丨中国作家走进黄姚采风小辑方面的知识,小编在此整里出来,给大家作为参考,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黄姚_“如果今生让我选一长居之乡,必选黄姚”丨中国作家走进黄姚采风小辑的相关内容。
(资料图片)
◐
初见黄姚,便生一念头:
如果今生让我选一长居之乡,
必选黄姚,而不是周庄。
——《无愁之地》叶弥
黄姚夜色美 --陈飙 摄
上面这段话
摘抄自
《中国作家》2021年第3期纪实版
中国作家走进黄姚古镇采风小辑
作家叶弥的《无愁之地》
黄姚古镇究竟给叶弥
带来了什么?
让他如此推崇黄姚呢?
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
无愁之地
叶弥
初见黄姚,便生一念头:如果今生让我选一长居之乡,必选黄姚,而不是周庄。
到了黄姚古镇,少不了收到纸质介绍书: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,位于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……奋力构建“东周庄、西风凰、北平遥、南黄姚”中国四大古镇新格局。
巧了,那天晚上坐着汽车进古镇,在古镇的外面看到一处标牌:苏州景区游览。我是苏州人,周庄和我一样属于苏州。没想到在一千多公里外的黄姚,时不时地看到苏州元素。所以到了黄姚,就像宝玉见了林妹妹般发出感慨:前世里见过的,今生眼熟。
从小到大,周庄去过无数回。小时候的周庄,十分从容安详。后来周庄变大了,有了许多新的玩要去处,但骨子里还是那两条小巷,那一条河,那些沿街的老房子。
三十多年前曾经在周庄住过一夜,吃过晚饭坐到桥上,空气里有残留的炊烟味道和饭菜味道。夜里的周庄如此安详,一瞬间觉得自己也老了,坐在月光下摇扇,无忧无喜,安享俗世的宁静。
黄姚终是不同,空气里铺排着激烈情怀,虽小,却不是偏安一隅的小天地。它无法用喜欢来表达。前世是见过的,今生也眼熟,但乍见之下,作为外人,必须后退几步到合适的位置,才能仔细欣赏,慢慢回味。
它有深深的红色基因。1936年,“广西省工委”诞生,1945年,省工委机关转移到黄姚古镇。可以想见,古老的镇子上来了一群年轻的革命者,他们誓要推翻旧世界,建立一个新世界。古镇因他们的脚步而变得年轻,他们的精神给这个镇子带来了永久的高贵。烈士杨汉成在给黄姚中学学生的一封信里写道,朋友们:我们从兵荒马乱中来到静止的黄姚,黄姚曾经静得像一池春水,不起一丝浪波,春水抚育我,我中意她了啊!……仰望那耸峻的石山,我就获得了启示——像见到了崇高的勇敢……深夜里听到淙淙的流水声,使我体会到细流可以汇成河,集体力量的伟大……我爱年老的双亲,然而我没有早些归去;我爱家乡,然而我却留恋黄姚……
我也曾试着像杨汉成那样仰望那耸峻的石山,体会大自然给予人的勇敢。黄姚这里的山,确实与众不同。周庄是没有山的,有水无山。黄姚古镇有山有水,它边上的一群群独岭,那么与众不同,如剪纸板样竖立,陡峭瘦削,且无缓坡,丛生着矮矮的灌木。看到它们的一刻,我就理解了苏州博物馆里为什么会有那些陡峭瘦削的假山群,它们与苏州的山完全不同。
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设计的地标性建筑,离贝家的私家园林狮子林四五百米。狮子林里假山林立,可以说每一座假山都极尽妖娆,线条曲折多变,回肠荡气。而苏州博物馆内的假山群就像剪出来的纸板那么轮廓分明、陡峭瘦削,几根直上直下的线条勾成石山。这种极简的假山模式,使我长期怀疑设计者贝聿铭先生是借用了日式风格。
谜底揭开了,黄姚的贝姓,是中国所有贝姓之根。黄姚的贝家,定期会去苏州山塘街的贝家祠堂聚会。贝聿铭是苏州贝氏十五世,早就离开了先祖之地。但是谁说他不会在适当的时机把黄姚与苏州联系在起呢?有苏州博物馆里的假山为证,它们和黄姚古镇边上的一座座独岭一模一样。
有这些独岭如屏障一样护着黄姚,它就安心地当起了中国第一风水古镇。风水好的地方,并不是毫无防卫没有锋芒,恰恰相反,风水好的地方不是一览无余的,不是处处敞开的。它是有各种设置和埋伏,就像是好文章处处有伏笔。
黄姚古镇,我们就能看见处处精心的设置,这个设置有人为,也有天工。可以说是人与天的亲密合作而成。
镇上有姚江一路汇入广东,这是古镇的水。镇外与镇里都有山,这是山。有山有水。镇上有两百多块古石碑,亭台楼阁十几处,宗祠十几处。这是静的文化。黄姚古镇农历三月三,有对歌和歌舞。因为去的时候是十二月初了,离三月三有点远没有见到三月三的非凡热闹。但听人说,知道三月三这个民俗,是有着很大的含义。三月三,上节,黄帝诞辰,先秦至唐时十分繁盛,从宋元时渐渐不显,但这里还延续着这个节日的盛况。踏青对歌,祭拜祖先,抢花炮,抛绣球,打扁担,碰彩蛋,吃五色糯米饭……这是动的文化。
文化在这里一动一静地呈现,再有着红色文化,这个古镇的精神形象就此确立。
再看地形。一进村就有一棵大树守护路口,这棵树遮天蔽日,树下怪石现在游人太多,若是从前,可以想见这树上群鸟齐鸣。有这样枝繁叶茂的古树,难怪黄姚又是长寿之乡了。都说黄姚是梦境黄姚、乡愁山水。看一眼这样的古树、深深印在心里,浪迹天涯都不会发愁。
过了古树,就见一座门楼,这座门楼叫“亦孔之固”。“亦”通“一”,虽只有一孔之大,却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牢固。它高六米,宽四米。两层。上层用于站岗守望,下层用于通行。这样精心设置的防卫门楼,古镇上还有不少。这是人为之防。还有天然之防。两块大石卡在陡坡路上,形成扼要之势。一块大石从山坡直探到路中间,另一边是大河,这也是大自然的“策略”吧?还有一片一片的石笋地,那些石笋平地而起,长在沙土里。有些是一片长得差不多的石笋,有些是大小不一、肥瘦不一的石笋地,就像是老天爷特意放在这里的路障,不熟悉这里地性的人跑进去,那就一阵阵发蒙吧。当然,生活在黄姚的,不仅是人,还有动物。有一只公鸡和母鸡安详地在石笋地里创土啄食,只要我对着它们走近几步,它俩就跑到大石笋后面去躲片刻,然后再慢悠悠地踱出来继续创食。如果它们察觉到我多看了它们几眼,它们也会采取防卫行动,走到一片小石笋那里。在那里,它们既看得见我的下一步行动,也可以绕过众多小石笋与我捉迷藏。我估摸过了,如果我这个来自长三角中部平原的人胆敢下去侵犯它俩,那我会被那些石笋绊死。
镇子中部地带,一块靠河的空地上,用石块拦出了十几块大大小小、方方正正的水池,供镇人在此取水。镇上多水,但这么费尽心思地处理用水,实属少见,实属文明。
七弯八绕的古镇顺着山势上下,顺着水势迤延。所有的路都是大青石板铺就,每一块青石板都那么耐看。它们历经岁月打磨,每天,无数人类的脚步丈量和摩挲,到今日,它们每一块都散发出乌油油的光,在阳光下发光,在月光下也发亮。它们就如一块块黑色的金子,铺满黄姚古镇,让人看一眼就觉得心满意足。那些破裂的石块,也被人补上了蝴蝶形的石钉,这样的石钉,让人看了,更觉得安心。临离开黄姚那天,听到一个故事,说黄姚古镇,不管外面怎么闹匪患,都不受侵犯。这就是黄姚古镇的故事,这个故事是真实的,也是值得后人永久探索的奥妙。
编 辑 | 程仔
审 核 | 尹平潍
来源:梦境黄姚